综述 中国古人讲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。不能只有阴没有阳,或者只有阳没有阴,这是古代的 两点论。形而上学是一点论。——毛泽东
中国文化的源头是《易经》,中国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。
阴阳五行说,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,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 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。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,并具有辩证法的初步思 想因素。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是阴阳学说的精髓。阴阳五行,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 学说,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。中国风水学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 则。阴阳与五行是两个基本概念。
阴阳学说
阴阳概念起源于夏朝,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《连山》一书。《连山冲中已出现阴爻“- -”和阳交“一”。《山海经》称:“伏羲得河图,夏人因之,说《连山》;黄帝得河图,商人因之,曰《归藏》,烈山氏得河图,周人因之,曰《周易》。” 阴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,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,全在 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。阴阳概念,最早时,来自阳光的向背,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, 背阴的一面叫阴。继而不断引申,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的所有现象。阴阳概 念成为阴阳学说是周朝以后,特别是《易经》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,成为系统、完整 的阴阳学说。
l )阴阳属性 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,即阴与阳。阴阳现象无所不在。阴阳的划 分规律是: 凡类似:明亮的、上面的、外面的、热的、动的、快的、雄性的、刚强的以及单数的 属阳; 凡类似:黑暗的、下面的、里面的、寒的、静的、慢的、雌性的、柔弱的以及双数的 都属阴。
2 )阴阳规律 阴阳互根,即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,具有互相依存,互相为用的特点, 处在一个统一体内。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,即没有阴, 阳不能存在;没有阳,阴也不存在。《素间阴阳应象大论》日:“阴在内,阳守之,阳在 外,阴之使也。”阴阳对立,即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,其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 性,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。诸如:电有正负极,磁场有阴阳极(南北极),原 子由“正”电子核和“负”电子构成,建筑物有阴面,阳面,山南为阳,水南为阴等等。 阴阳转化,即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、阳两种属性,处于动态平衡之中,此消彼长,彼进 此退,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。《易经•系辞》曰:“日往月则来,月往日则来,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。”俗称“风水轮 流转”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。
中国古人对阴阳依存。对立、转化的论述,具有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与认识论。 阴阳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,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反常,即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。《易经•系 辞》曰“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。”中国风水学就是人类在居住选址、规划、建筑活动 中,寻求阴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。
五行学说
五行学说的产生,学术界至今处于争议之中。 史学界认为:“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孟子。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,孟子说五百年 必有王者兴,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……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……等近乎五行推 运的说法。比孟子稍后的邹衍,扩大五行学说,成为阴阳五行家。”①哲学界认为:“五 行的明文见于《尚书•洪范》(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,据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)。五 行,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;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 日从革,土爰稼墙。”易学界认为:“五形学说是与阴阳学说同步产生的。”
l )五行属性汉董仲舒在《尚书•洪畴》中将五行抽象为五种物质属性,不仅仅是五 种物质。五行学说归纳客观世界是由金、木。水、火、土五种最基本“元”构成的,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(包括人在内)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五种“元”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。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间的相互对立、依存和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。这个观念是朴素而又唯物的,与近代科学“元素周期表”和“物质不灭”规律极其相似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五行特性:木一具有生发、发达的特性; 火一具有炎热、向上的特性; 土一具有长养、化育的特性; 金一具有清净、收杀的特性; 水一具有寒冷、向下的特性。
五行归类
2 )五行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: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规律。
相生:含有互相滋生、促进、助长的意思。相生的关系中,具有它生、生它,即顺生、 逆生两个方面的关系。逆生,又叫亢乘,即五行亢乘。 相克:含有互相制约、克制、抑制的意思。同样,相克的关系中,也具有克它、它克, 即顺克、逆克两个方面的关系。逆克,又叫反悔,即五行反悔。依其排列,规律为“顺 次相生,隔一相克”。古称“比相生,间相胜。”顺时针为顺生、顺克;逆时针为逆生、 逆克。即:水木火土金五者,相近的依次生成,水生木,木生火……依此类推;五者又 间隔一个相克,如水克火,木克土,直至金克木……周而复始。这种生克关系是固定的, “逆之则乱,顺之则治。”
为什么五行会“顺次相生”呢?古人认为冰能滋润树木;木能燃烧产生火;火能使燃 烧后的东西变成灰土;土里面能找到金属、矿物;寒冷的金属表面润泽,能产生露水, 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属遇热溶化后变成液体状态——这样形成一个促进性的循环。 为什么五行会“隔一相克”呢?古人认为:水能够灭火;火能够熔化金属;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;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;土能够吸收水份使之消失——这样形成一个抑制性的循环。 五行相生相克,构成一个循环链,周而复始。现代科学发现的元素周期规律证实了中 国古代五行周期变化的合理性。五行与阴阳结合,产生了“阴阳五行学说”。阴阳五行 学说是中国风水学,乃至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;诸如:中医、天文、地理、军 事、政治、经济等学科的总原则。有了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协调,才能推动和维持一切事 物的正常生长、发展。变化与消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