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城大同与我国北方各大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,都是保存了唐、宋时期“里坊式”的城市布局,街道总平面都按棋盘式格局,这种格局沿革到明代已成定型。自从洪武五年,徐达“增筑”大同城后,以四牌楼为中心,东称和阳街,西称清远街,南称永泰街,北称武定街,于是这四条大街将大同城分为四隅,然后又有“三经三纬”的纵横街道将四隅分成若干街坊,街坊中又各以街道分成若干小街道,初步形成了“四大街,八小巷,七十二个绵绵巷”。从城内街巷布局来看,西北隅和东北隅为官府衙署区,西南隅为寺庙区,东南隅为文化区。清朝顺治八年,“大同还治”以后,仍然沿用明朝城坊建置。后来,经过历史沧桑变迁,街道增添很多,何止是72个街巷?如今,经过初步调查,四个街道办事处总共辖有208个街巷。 每一条街道建成之后,住在此处的主人为了通讯、交往、探访方便,就自发地给它起个名字,以作标志。这些街道名称,具体地标出了它在大同城内的地理位置,不仅是大同城的交通脉络,而且还记载了历史的变迁,蕴含着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,体现着人们的思想和期望。它犹如一座民俗风情博物馆,通过这个窗口,能够看到当年大同人的生活状况,显示着它的社会烙印。大同人比较直爽淳朴,给街道起名字也是直截了当。明朝初期,大同城内房屋建置不多,最显眼的标志是代王府、大小官署衙门、寺观庵堂、佛塔、楼阁、城门和水井等建置,于是产生了以这些建置命名的街道。遂后,城市居民因为生活需要,兴起了羊市、马市、绸缎市、柴市、缸坊、油坊、粮坊和手工业作坊,则产生了以集市贸易命名的街道。接着,名门大户和达官贵人炫耀荣华富贵,逐渐起房盖屋,则产生了以名门大户命名的街道。随着社会向前发展,又产生了以历史事件、民间传说和街道形状命名的街道等等。根据初步调查,明清之际,街道起名之后,只是口耳相传,众所周知,约定俗成而已,直到民国二十年以后,大同才开始用文字将街道名称制成标牌,挂在街口要冲,以便行人查询。因此,凡是通俗、好记、容易口传的街道名称都保留下来,并沿革至今;凡是抽象、深奥、别扭的街道名称,则叫不响,也不容易被群众接受,最后只能更改。 大同街道如此之多,若论当初如何命名,追根溯源,可以分为十大类型: 一、皇家封藩禁地。明朝洪武二十九年,将辽代西京国子监改建代王府,崇祯末年毁于兵火。今官邸虽无,但建筑遗迹尚可辨认。东街九龙壁原为代王府端礼门前之照壁,北街办事处的皇城街、皇城头道巷、皇城二道巷、正殿街、后宰门、宰门后街、宰门东南巷、宰门西南巷和东华门一带就是当年代王府之范围;三王府巷、正府巷、广府角、东十府巷、西十府巷、南十府巷、北十府巷是代王朱桂另建的豪华府第,专供招待全国各地皇族王兄游访聚首;翠花宫为代王朱桂宠姬崔翠花之宫室,后帏角为崔翠花之姐崔翠屏居住之地,因翠花常来此处,故称后帏角。稍竹巷为代王府之后花园,园内竹林梢头高出墙头,后来建街,故名。 二、官府署衙驻地。明朝洪武九年建置府署和县署,永乐七年建置总镇署,洪武二十九年改云中驿为府学,又建黉门馆,专为延纳四方贤俊和游学之士。遂后又分别建置粮储户部署、各大粮仓、都司衙门、同知衙门、驻军营坊和操练教场等,于是产生总镇署衙、帅府衙、司令部衙(1913年晋北镇守使张汉杰驻总镇署,司令部设于此处,故名)、都司衙、府尹道(因民国初年府署改为山西省第三师范学校,故改名师校街)、户部角、二府巷、县角西街、府学门、黉门南东巷、黉门南西巷、仓巷、仓门街、大有仓东巷、南仓、头道营坊、二道营坊、三道营坊、教场街等。清朝中期,开始训练新军,为区别于旧“绿营兵”,又建置新营前街、新营后街。民国初期,为了储存枪炮弹药,又建炸弹营。 三、寺庙古迹所在地。明清时期,大同城内寺庙古迹建筑甚多,随之所在街道以此命名。如:下寺坡、上寺东巷、上寺南巷、上寺北巷、南寺街、三元宫、太宁观南街、太宁观街、圆通寺街、财神庙街、赐福庵街、娘娘庙前街、娘娘庙后街、朝阳寺前街、朝阳寺后街、城隍庙前街、城隍庙后街、大庙角、帝君庙街、李王庙街、马王庙街、海会殿、七佛寺街、九仙庙街、观音街、宏济寺街、县隍庙街、武庙街、佛殿庙街、后庙街、鲁班庙街、一万贯庙街、清泉寺街、雁塔前街、雁塔后街、塔寺街、鼓楼东街、鼓楼西街、县楼南街、县楼北街、青龙阁前街、青龙阁后街、朱衣阁、云路街、太平街(明朝建太平楼)、九楼巷、楼房巷等。 四、集市贸易所在地。因为附近有羊市、马市、柴市、绸缎市等集市贸易场所,故而街道以此命名。如:东羊市巷、西羊市巷、东马市角、西马市角、南马市角、北马市角、东柴市角、西柴市角、南柴市角、北柴市角、段市角、广盛店、稻米店等。 五、手工作坊所在地。因为附近有酒坊、油坊、磨坊、皮坊、编织坊、小吃作坊,故而街道也随之以此命名。如:缸角、东油坊巷、西油坊巷、东油店巷、西油店巷、南油店巷、北油店巷、南米籽巷、北米籽巷、大皮巷、小皮巷、草帽巷、赵大豆巷等。 六、名门大户所在地。名门大户为了炫赫家族富豪,有权有势,竞相起房盖屋大兴土木,因而街道也依此命名。如:柴家园、蔡家巷、蔡名誉巷、崔家巷、罗家巷、杨家巷、曹家巷、温家巷、焦家巷、昝家巷、胡家巷、田家巷、苏家大门、邱家角东街、邱家角西街、邱家角南街、邱家角北街、姚家角东街、姚家角西街、姚家角南街、姚家角北街、李怀角等。 七、以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命名街道。明朝洪武六年,大将徐达正在督工修筑大同城,突遭元军进犯。徐达将储备的石条、石块运至城内西北角,构筑工事以备巷战,后来军民奋力击退敌军。为庆祝作战大捷,便将此处称为石头巷;后唐晋王李克用与北方胡人作战兵败,部将史敬思为救李克用身负重伤,不顾肠肚露出体外,仍忍痛救主脱险。事后,李克用感激不尽,赐史敬思住宅两座,后来此处形成东史宅、西史宅两个街巷;清朝顺治五年,大同总兵姜(王襄)举起反清旗帜,摄政王多尔衮率兵征剿,姜(王襄)在大同城墙西北角之乾楼设中军帐,在附近十字大街处集合军队,布置“十字阵”奋力抗清,为了纪念这一事件,遂将此处命名为大十字街,后来又分为大十字东街、大十字西街、大十字南街、大十字北街;清朝顺治五年,英王阿济格率清军攻入大同城后,把明朝的游击衙门彻底捣毁,挖地一丈,直到看见油沙为止。从此,雨季积为水坑,旱季则见油沙泊洞,此处便称为油沙泊洞;清朝顺治五年,清王朝派英王阿济格率兵,摄政王多尔衮督战,围攻大同城九个多月,因城内粮尽,大同总兵姜(王襄)被叛将杨震威杀死,开城投降。清军入城后,英王阿济格恼羞成怒,愤然下令屠城,又将姜(王襄)住宅府第深挖一丈,灌入臭水,企图使其遗臭万年。过往行人望见汪洋水坑无不感叹。公元1913年,晋北镇守使张汉杰将此处改建成花园,广种芝兰花草,后来逐渐建成街道,起名兰池街;清朝末年,绿营兵精简人员,部分驻军营房拍卖,有位施姓财主购买一处宅院。后来因官库被盗,施财主株连问罪,为把地寻赃,遂将此处挖成深坑形成臭水圪洞,该街道遂起名为施家圪洞;明朝正德年间,大同富豪王龙拥有娇妻美妾多人,民间称为十二锦屏。王府日日欢宴,夜夜笙歌,十二锦屏个个浓妆艳抹,排列楼上,以示荣华富贵。乡间誉为花磊街,后来改称为欢乐街。 八、以街道形状命名。清朝初年,财神庙以南,邱家角以北之地为菜园,地形整齐,犹如棋盘一般,后来建成街道,起名棋盘街;明朝初期,二府巷至西门大巷一带街道形状如同裤裆,遂起名裤裆巷。后来,清朝乾隆年间张进士居住巷内,嫌街道名称不雅,平日张进土崇尚仁义道德,遂改名为仁义巷;清朝初年,圆通寺街至财神庙街一带街道形状如同牛角,遂起名为牛角巷;明朝初期,北马市角至欢乐街一带地区,街道形状如同城内四合院里民宅暖炕墙围花边的万字腿一般,故而起名万字街。 九、以水井建置命名。明朝初期,大同城建成之后,军民人等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井,城内著名水井甚多,因而街道也随之命名。北柴市角北端至九仙庙街一带地区有一水井,井内有四个水眼,水量很大,水味甜润,附近居民多来此井汲水,取名四眼井,后来街道也以此命名;清朝康熙三年,在圆通寺西侧凿井一眼,满语译音为八乌图井,以后居民住宅增多,形成街道,以此得名;武庙街东侧有一水井,水眼流水旺盛,犹如涌泉一般,而且清澈味甜,起名清泉井。当地居民为了感激井内金龙,特地建造一座寺庙,名曰清泉寺,后来居民住宅增多,形成街道,便以清泉寺命名。此外还有北门井巷、云路井巷、大井巷,恕不一一赘述。 十、以饲养动物命名。明清之际,官宦之家纨绔子弟饱食终日游手好闲,在太平街至回回巷一带大量饲养鹌鹑,开设斗鹌鹑赌场,后来此处居民住宅形成街道,便以鹌鹑巷命名;在安东营至北柴市角一带原为一片空地,昝姓财主购买后,四面筑起围墙,饲养牛、羊家畜,故而名曰昝家(音窟略)。后来,昝家转做别业,此处又改称为昝家巷;清朝快马班在县隍庙街至东羊市巷一带空地筑墙养猪,此地称为猪圈巷。民国八年,大同知县冯延铸嫌巷名不雅观,取万事通顺之意,改名为通顺巷。 古城大同,街巷纵横,格局整齐,里坊畅通。但在解放以前,街道异常狭窄,商肆尽皆凋零,马路不平,电灯不明,泥泞道路,车马难行。解放以后,街巷开阔,遍铺沥青,四通八达,绿树成荫,高楼林立,市井繁荣,城外红旗广场辉煌灿烂,恰与城内华严古寺交相辉映,使得古城大同,更加绚丽多姿,分外年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