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233免费算命 首页 | 塔罗牌 | 姓名学 | 风水学 | 面相学痣相 | 八字知识 | 运程知识 | 紫薇斗数 | 六爻知识 | 十二星座周公解梦
 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十二星座 > 占星典藏 >
借双慧眼看星座

在变幻莫测的未知面前,人们往往会感到某种不安乃至惶惑。

但千万不能因此而走上迷信的道路,不管是封建迷信、现代迷信,还是“亚迷信”。

因为,正如伏尔泰所说,迷信是傻子遇到骗子的结果。

有人说,有首歌叫《相思成灾》,如今却是“星座成灾”。还有人说,我们的“新一代”,快成“星一代”了。

记者在百度网站上输入“星座”,竟跳出505万个网页,占星奇缘、十二星座解说、北斗星易学等,内容可谓“丰富多彩”。

随手翻翻都市类、时尚类杂志,“本周运程”、“星座专栏”映入眼帘,有的甚至是雷打不动、不可或缺的招牌栏目。

而在不少书摊上,随处可见《星座与命运》、《星座与个性》等小册子,花哨的封面频频向人招手。

甚至,手机也有星座手机,优盘有星座优盘,铅笔有星座铅笔,就连餐巾纸也印上了星座分析……

“星座”这一“流行元素”,正点点滴滴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,影响、改变着一些人的心情、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———

有的人结交新朋友首先问星座;有的人用星座物品作为生日礼物相互赠送;有的人每天出门前必看“今日运程”;有的人因为星座占卜说不合而和男友分手;有的人甚至连招聘员工也要看看星座……

神秘的“星座”,以及日益兴盛的“追星”现象,让人惊讶,也让人迷惑。

人们为何迷恋星座?它究竟是怎样一种学说?在“信”和“疑”之间,我们该如何选择?这种缘自西方的非主流的亚文化现象,传递出了怎样的内涵,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……

远望,只有一种朦胧的美。唯有借一双慧眼,才能穿透美丽却虚幻的外表,把那些纷纷扰扰看个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《解放周末》请来三位专家,分别从心理学、社会学、自然科学三个方面,围绕着“为何会对星座产生兴趣”、“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薄ⅰ盎竦萌嗣切湃蔚陌旅詈卧凇薄ⅰ案萌绾味源亲窒蟆彼母鑫侍猓蟹治龊徒舛痢?P style='text-indent: 2em'>只要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,就无法抗拒对“预知未来”的诱惑,就无法消除对“知己知彼”的心理需求

许小姐怀孕了,一听到她预产期为明年5月,几十位朋友的第一反应竟惊人地相似———“金牛座宝宝”。新浪网一项调查显示:47.5%的人经常关注星座,29.7%的人觉得星座很有意思;只有1.48%的人对星座“不太感兴趣”。

在迅猛的时代发展中,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,星座为何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,渐渐流行起来,甚至成为年轻一代的“宠儿”?

记者:星座为什么会吸引人们的目光?

崔丽娟(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、心理学博士,以下简称崔):其实,从古希腊开始,我们人类就一直在问自己:“我是谁”、“我从哪里来”、“我要到哪里去”。千百年来,它们一直是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感到困惑、迷惘的问题。

任何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求得发展,就必须了解自己,并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。我把这种需求称为“知己知彼”。一个人,无论受过何等教育,有过什么样的经历,只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,就无法抗拒对“预知未来”的诱惑,无法消除对“知己知彼”的心理需求。今天人们关注星座,就是源于这个古老而原始的欲望。

记者:既然如此,为什么二三十年前少有人谈论星座,近年来却成了一种风潮呢?

崔:计划经济时代,个人的发展比较被动,选择机会少,往往在等待社会为自己安排一个位置,对“知己知彼”的要求比较低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,个人的成长过程被放置到社会大环境中,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抓住机遇,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,从而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发展。选择面拓宽了,个人的主体性就增强了。

与此同时,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伴随而来———面对各种不确定性,我们该何去何从?能不能保证每一次选择都选对了呢?于是,随着对未来的困惑的加深,对“知己知彼”的渴望也更加强烈了。在这种日益强烈的心理期待的作用下,一些人越来越关注星座。

记者:从市场上的星座书籍、星座物品来看,几乎都把目标锁定在青少年。青少年似乎比成年人更加热衷于星座。

文军(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、社会学博士,以下简称文):这和青少年的个人经历、社会地位是有关系的。对年轻人来说,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,决定了他们多半处在容易发生“角色混淆”的阶段。青少年对未来的高期望和自己实现这种期望能力的相对不足,是导致他们对自身和社会困惑的重要原因。

而且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时期,对新事物普遍感到好奇。互联网的普及,为星座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。加上星座属于舶来品,和美丽的神话攀扯在一起,有漂亮的符号、绚丽的图案。这些都为星座、占星术披上了时尚的外衣,容易受到年轻人的青睐。

星座本来就是由人类划分的,现在人们却倒过来想用星座来预测自己的命运,这样的事情岂不可笑?

每个人都需要“知己知彼”,追“星”族们恰恰认为,占星术是星相学家观测天体、预测人世间各种事物的一种数术,能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、了解他人。

神秘的推运盘、眼花缭乱的紫微斗数、雾里看花的占卜书,以及面带微笑的“大师”,似乎都在炫耀着占星术的玄妙和高深,验证着追“星”族们的笃信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占星术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?它是一门科学吗?

记者:有人说,占星术起源悠久,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,是这样的吗?

卞毓麟(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,以下简称卞):我们不妨来追溯占星术和天文学的起源。

远古时代,人们仰望夜空,群星璀璨,非常美丽。星星很多,要一一辨认并不容易。公元前4000年左右,苏美尔人把位置比较靠近的星星划分成群,在每一群星中用想像中的线条把较亮的星联结起来,形成各种图案,称之为“星座”。公元前13世纪,古巴比伦人把黄道附近的星座确定为12个,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黄道十二星座。目前世界通用的星座体系,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确定的,它将整个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。

从划分星座起步,人们开始观察天体的大小、距离、温度、运动速度、演变规律等,发展到今天,成为研究天体和宇宙、探索宇宙奥秘的一门科学。另一方面,在人类对星座的了解还很模糊的时期,就会觉得它们很神秘,以为隐藏着什么天机。有些人相信星座和天象能决定大到国家盛衰、小到个人命运的世事。于是,一些人就根据天象来预测人间将会发生什么事情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占星术。

记者:这么说来,天文学和占星术有着相同的起源,但有着本质的不同。

卞:是的。在科学落后的古代,占星术和天文学的界限往往很模糊,犹如一对“双胞胎”。但随着人类对天体运动的了解越来越深入,天文学便和占星术彻底“分道扬镳”了。天文学走的是一条实践和理性的科学之路,而占星术则走上了神秘、玄虚的迷信之路。它是人们想从星象中发现隐秘的天意而作的一种不科学的尝试。

记者:不过,有些占星分析中也频繁出现天文术语,分析得头头是道。比方说,有人根据阿拉法特的去世时间,画出推运盘,说什么“代表死亡的第八宫主天王星回落在第八宫,擢升,对冲本命盘的日海”,乍一看挺有科学依据的。

卞:占星术既然和天文学有些血缘关系,使用一些“专业名词”也不足为奇。占星术牵扯到的天象越多、越复杂,既增添了神秘感,又增加了占星术士们自圆其说的余地。

现在的天文学十分发达,我们可以根据天体运行轨道,准确地推算某一天体在某一时间所处的位置,某一天体出现在某一位置的时间。如果天上的星象变化真的和地上的人的命运存在某种联系,“占星师”完全可以根据未来某一时刻的星象图,准确地预言某个人的生死荣辱。但事实上,从来就没有占星师敢作这样的预言。阿翁去世前,这样的占星分析不会出现。阿翁去世后,附会之言才纷纷出笼,这已足以证明它毫无科学依据,可见这完全是无稽之谈。

记者:那么,您对占星术的判断是什么?

卞:占星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,即天体能以某种方式确定或预言现实世间的变化。可是,星座本来就是由人类划分的,现在倒过来说星座决定人的命运,岂不可笑?所以说,占星术不是科学,而是以天象为口实,以一套没有科学根据的语言来满足某些心理需求的伪科学。

鼓吹占星术的人,绝对不是科学家。但他们懂得些大众心理学的皮毛,他们知道怎样迎合大众的心理

虽然占星术已被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,然而,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事实———占星术的许多描述,的确印证了一些情况。正是一次次“挺准的嘛”的惊叹,将不少人从半信半疑推向了深信不疑,星座学说也由此在日益庞大的追“星”族身上获得了新的生长空间。

星座说能经历数千年存留至今,必然有其独特的“生存本领”。人们好奇,它究竟有何奥妙之处?

记者:有人认为,“星座学说”虽还没有被科学界所完全证实,但的确能揭示人类真正的本性。事实是这样吗?

崔:先讲一个故事吧。

上个世纪,随着电影业的发展,马戏业受到了冲击,许多马戏团纷纷倒闭。有个叫巴纳姆的马戏团却总能吸引观众。说到诀窍,团长巴纳姆说:“我们尽可能演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,演出的节目里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。”

心理学把这个故事衍生为“巴纳姆效应”———只要是普通大众都喜欢的说法,一般都能受到欢迎。比如“你不大愿意受人控制”、“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”、“你希望别人尊重你”……诸如此类的描述,都是一般人乐于接受的。

记者:确实,没人愿意受控制,也没人不希望别人尊重自己。对所有人来说,这些描述都是正确的。

崔:实际上,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。即使这种描述十分抽象、空洞,仍然会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。占星术就首先抓住了人们的这个心理特点,获得受众的认同。

其次,前面说过,搞占星的人绝对不是科学家,但他们大多懂得一些大众心理学的皮毛,他们知道怎样迎合大众的心理。所以,占星分析除了说一些具有共通性的、模棱两可的话语之外,还会加上一些积极的、正面的话,来安抚人们的心理。星座分析绝对不会说“有血光之灾”、“流年不利”这样的话。相反,它们会说“面临许多压力,所幸已有办法面对和适应”、“会承受许多责任,但机遇并不算差”这类话。给人一点鼓励、一点安慰,这是占星术的另一个“诀窍”所在。

记者:这几招确实能蒙骗许多人,但只要仔细分析,应该还是能发现不少漏洞的,但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破绽。

崔:这并不奇怪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人在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出现巧合时,会惊叹于结果的准确,从而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,使人记忆深刻;反之,出现不准确结果时,就会表现出很容易忘记这一结果的倾向。只要你在潜意识里愿意相信,大脑就会像一个筛子,很自然地忽略掉错误的部分,留下说对了的那部分,并将模糊的、似是而非的那部分进行自我合理化解释。所以,不少人会惊叹“哎呀说得真准”,可实际上并非如此。

记者:退一步说,即便星象描述与事实明显冲突,占星师仍能自圆其说,不由得你不信。

文:我们可以将知识划分为四个层次。第一层次是自然科学,第二是社会科学,第三是哲学,最高是神学。这四个层次从低到高呈金字塔形状,而且愈往上走,其说明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,但解释问题的能力则越来越强。比如数学,可以通过推导来证明论断和说明问题,而神学和玄学则不能。由于知识本身的局限性,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目前尚无法说明的一些现象,而神学、玄学却能营造出一套理论,把它解释得似乎合乎情理。因此,占星术解释力很强。它往往能运用“事后诸葛亮”的特权,找出一堆条件来修补早先不灵的预言,这是占星术的另一条“生存法则”。

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人能够告诉你未来是怎样的,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,命运其实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上

从工作、个性、爱情,到咖啡、香水、家居、投资,甚至连戒烟秘方、电脑病毒、给老板送礼物等,无一不与星座扯上关系。而眼下,星座更以短信、网络、广告等方式频频吸引眼球,似乎准备掀起不可抵挡的“星座风暴”。

“怎样看待星座”的小问题背后,是“持有怎样的人生观、世界观”的大问题,是每个人必须回答自己的根本问题。

记者:有人把星座归于迷信,您怎么看?

文:这要看人们对星座的心理依赖程度。

迷信是人们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持有的某种观念或信念,如“摸骨算命”、“麻衣看相”等是封建迷信,它们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,又成了现代迷信。

不少年轻人虽然关注星座,但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游戏、一种消遣,带有娱乐的成分在里面,还称不上“迷信”。值得警惕的是另一类年轻人,他们过分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星座中,不仅对星座津津乐道,甚至将其当成了一种精神必需品———找工作靠它“出谋划策”,谈对象靠它“指点迷津”,甚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,也得看看“每日运程”上是怎么写的。每当对生活、对未来感到迷惘时,他们便习惯性地看看星座是怎么说的。星座从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他们的行为,他们也奉星座为人生助手甚至导师。这就接近于迷信的状态,是一种亚迷信。

记者:迷信星座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?

文:如果只是把星座当作是一种消遣、娱乐,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求,不会有多少后果。但是,如果长期接触这类信息,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,大到学业、情感等方面的选择,就容易被这些信息所左右,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引导青少年作出简单化、片面化的人际判断和价值判断。而一旦把星座作为引导自我发展的准则、解决问题的标准,那就容易走上极端。青少年犯了错误或遇到挫折,总可以从星座中找到合理的借口,这会导致他们逃避责任和不敢面对困难,丧失开拓、前进的勇气,消极的人生观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。

从社会层面来看,迷信星座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———如果许多人都依靠未知的东西来引导人生,势必会忽略个人努力的积极意义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们对工作、对生活的热情。如果社会大众普遍丧失了从业热情和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,那么势必会阻碍社会发展的脚步。

记者:追“星”族们也许会强调,星座能抚慰心灵,也有一定正面效应。

文:从社会学角度来说,任何现象都有其合理性,都有其正功能和负功能。因此,关键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合理性,而在于其合理程度有多少,在什么时候发挥了正功能,在什么时候发挥了负功能,正功能大还是负功能大。这是迷信星座和为星座辩护的人们应该思考的。

记者:那么,面对纷纷扰扰的星座现象,我们该怎么办?

文:不要盲目地从众。在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今天,虽然星座似乎成了一种时尚、流行,一些年轻人或许感到不懂星座就落伍了,但是,“时尚”不见得就是褒义词,流行的并不一定都是健康的,如流行性感冒。每个人都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冷静观察纷繁世界的能力,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独立自主地判断社会现象,在从众心理面前不要动摇。

卞:伏尔泰曾经说过:迷信是傻子遇到骗子的结果。显然,谁都不愿意成为傻子。我们应该相信科学,因为只有科学才是伪科学最好的解毒剂。近几年,我常常在中小学作这类科普讲座。我发现,孩子们只要懂得了这些科学道理,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观念,远离占星术。因此,避免迷信泛滥的最好办法,就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。如果大众都感兴趣和普遍关心科学,那么我们就能提升对世界真实面貌的认识,增强改造世界和改进我们自己的信心。

※ 相关链接
无相关信息

版权所有: y233免费算命 ©2005 www.y233.com , All Rights Reserved